收藏
山水画基础
《山水画》基础课堂不仅仅是山水画入门的基础,也是水墨画科的基础,比如写意人物画、写意花鸟画等,也可以为书法意象的笔墨情怀注入一份明亮的灵性色彩。笔立骨,墨生韵;笔无水不活,墨无笔不立,笔墨无理则意象枉然。笔法、墨法、理法不仅仅是山水画基础的三要素,也是终极修习的营造法则。树法、石法、山法所遵循的物象原理和笔墨法则正是意象营造的法式。畅神于山林间,卧游于屏风里,写就天地万物的勃勃生机,正是写生的奥秘。《山水画》简史和小品也是山中行的终南捷径,捷径不捷,是一条漫长的路。
397.00
1.5万
立即学习
详情
目录
评论

· 笔立骨。用笔的方法是山水画基础的第一步,也是最见品性的一步。

· 一笔见性,正是笔势中蕴藉着的品性。

· 品生境,性由命,命通令,天令自生,品境性命正是天性自生的华贵品质。

· 只有雅正精妙的笔法才能营造出一层华贵,只有掌握和体悟用笔的法度才能无穷尽的接近图真的境界,也只有熟后生发才能营造出精净不迂的山林意象,才能创造出自性风骨的山林境。

· 墨生韵。用墨的关键在于用水,墨法是以笔驭水驭墨的方法。墨色浅淡不一,境象自生韵味。

· 浓淡枯湿、渲积破泼的墨法,不仅仅是天地万物境象生发的营造法则,还是自性世界意象萌动的营造法式。

· 墨法生发,象中有物、有意、亦有境。

· 墨色较淡,意象清透而圆润,若珠若玉,明净透达。

· 焦枯的形象,力量更为的清劲和刚拔,锋颖波动跌宕的笔势,在焦墨中体现的更为直接。

· 墨色无处不在生发变化,毫无机械可言,皆是生机。

· 浓墨淡墨,两阶墨色,若即若离,有撞有让其意象清新明快。

· 两界墨色交融并生,浑然一体,浓墨立骨,清水生韵。

· 铺水的笔意,仍然是一笔一笔写就而成的,不是真正的把水铺在材料之上,而是以笔的形态从写的角度去铺,只不过是其意象类铺。

· 树分四岐,前后左右四向生发。

· 主干立势,中枝立姿,细枝环抱中枝,中枝环抱主干,节节相互穿插生发。

· 次枝的画法要义是一起、二立、三破,不立不破,破势而生,三笔一组,组组生发。

· 点睛画法,让林木因笔势的尖劲、细挺而产生出劲拔、耸逸的意象。

· 含苞,苞是苞芽,大寒过後春意萌动,万物蕴势而生,有潜藏的意象。

· 在次枝的方位再生发细枝以及点枝,细枝和点枝环抱着次枝,笔势之间穿插,相互穿插生发。

· 行笔的过程中以臂的力量驭笔,以臂力驱使腕、掌进而把笔的力量传递到锋颖上去。

· 撞让相推,自一侧推向另一侧,自中间推向四方。层层相推,笔势之间方能生发出,无穷尽的意象空间。

· 撞,笔势紧密,让,笔势空灵。

· 树的营造是循环往复的,是不断的添加和调整的有勾、皴、擦、染、点,各种方式营造的法式,无非是让树更为的畅达。

· 撞让的笔意不能概念化,要随机有撞有让,撞让的营造法则,是撞中有让,让中有撞。

· 四岐即是前、後、左、右四个方向,称四向出枝。

· 两两呼应的方式,在塑造主干形象的时候,两根取界的线体就能把眼前所见到的物象,很直接的概括而营造出来。

· 笔意是有情志的、有跌宕的、有情态的才让单株树节疤的形象,充满了玄逸的色彩。

· 在聚散之中,其笔势聚,意象幽深;笔势散开,意象明静;明静为其正向,幽深为其两向,即是幽深的两侧。

· 第一笔是起,第二笔是立,第三笔是破,破是破势生机,三笔之间穿插相应。

· 笔势之间有撞有让,自然会有密实和疏松两种意象。

· 笔势不再是聚,是散开,称其为破势。

· 直戳的笔势中,其四隈的锋颖全然炸开,墨色以及飞白的意象会从中脱颖而出。

· 肥硕的形象之内,蕴藉着苍劲的力量,这是梧桐点的笔意形象。

· 垂头梢其笔势是首端重,尾端轻,首重尾轻,笔势在行笔的过程当中,重按愈行愈提,尾端渐次提起。

· 起伏的笔势与梢尾受风轻微微的吹动之下,变动的意象是两两相合的。

· 点与垂头梢的撞让,撞是紧凑,让是飘摇,紧凑是生长在垂头梢上的飘摇。

· 外在的形象散开,而内在的笔势是连绵不绝,一笔扣着一笔,笔笔相扣,环环相生的。

· 攒于心,其笔势相聚之处,是类似于心的球体的神态。

· 攒于心不是攒于一个点,而是聚于心,由心向四面八方生发。

· 聚于心又与线和线之间有叠扣、复加、穿插、聚让,进而形成了多维的空间。

· 攒针笔法是逆势起笔,弧势行笔,顺势收笔,顺势收笔又称空收。

· 四面八方的生发意象,有两种基本的方向,一是由内而外,一是由外而内。四面八方即是处处生发,处处有其锋颖相互交织的动势。

· 勾的基本的笔势是三要素,一式起,起是逆势起笔又称逆起,第二式行笔,行笔与其跌宕起伏的变化,第三式收笔,收笔即是收笔意亦是收笔势。

· 逆起又分两种方向,顺向逆起和逆向逆起。

· 勒法其基本的行笔状态,逆势起笔,行笔中笔势向外推出时有鼓凸的意象,最后是收势。

· 撞和让不仅仅是形,更多的是笔势之间的撞和让,撞让在势亦在意象。

· 顶部撞笔势紧密、气息松拔,有一种升腾的笔意形象,下端让处笔势更为的松快、欢快其意象有些内收。

· 正向的笔势体现的是山体正面朝向我们的这一面,是受光的一面,有光亮的部分,在传统的绘画中称为阳光明亮的一面。

· 皴法与勾勒的画法一定要两两相应,,只有两两相应,才能让皴有所着落。

· 大小石法具体的营造法式小石为聚,大石为放;一收,一放; 一聚,一散;一开,一合。

· 一边勾一边皴,皴笔和勾笔是同势又同向,仍然要遵循着旋旋而取,同向共生的营造法则。

· 在边勾边皴的笔势形象当中,勾中有皴笔的意象,皴笔之中依然会有勾勒的意象。

· 顶部气息相聚,又称首耸;左右相合,勾勒和皴笔相合;根部收其势,就形成了首耸根收左右合的营造方法。

· 同向性是写意性的同向性,而不是写其形是意象上的同向性,同向性之间在意象的基础上又生发出无穷尽的变数。

· 勾勒取界是遵循着一勒、二勾、三破、四皴起承转合的营造法式。

· 笔势之间是层层相扣,势势相合,这种勾皴的营造法式就称为左顾右盼。

· 笔势之间的相互交融,融是隐迹立形笔势的痕迹,笔势的痕迹隐藏在所要塑造的物象之中。

· 一起二立三破,破笔自立的形象之中破势重生,使势有远有近、有上有下、有内有外。

· 山林境界不是全然意义上的概念化的符号和语言,是在概念化的符号语言之中,有无穷尽的生发蕴藉在语音和图像之中,生发的空间才是山水画创作的意境所在。

· 笔势就是有浓有淡、有起有倒、有聚有散、有同向亦有渐变,这种笔势生发的状态就称为单笔相伴。

· 折带的皴笔的组合方式亦是三笔一组,组组生发,聚散得当,内紧外松,笔势之间亦可以浓淡相扣,大石小石相接其中。

· 牛毛皴往复的添加,使浓密处愈发浓密,浓密之处自然就是幽深的境象。

· 淡墨或者干墨相对的更容易生发松、毛、润的笔势形态。

· 大斧劈是更为豪迈的,清刚的,劲健的笔意,这种笔意生发出苍穹的意象。

· 以臂的力量波动起伏,而不是以指尖的力量。臂力方能使线体呈现出匀正而又富有动态的解索的形态。

· 内紧外松,松是笔势是散开,墨色也相对的淡了下来或者笔中的水分也较少,整体上笔的形态给人一种是松快的欢脱的意象。紧更多的是内在的意象给人一种紧迫的、紧密的、幽深的意象。

· 锋正直下,锋正是回正,直下是入笔直泻而下。

· 侧以中用,侧不是笔锋的侧,而是笔杆上侧的势,其锋即是正。

· 接引就是在已经留白的营造的过程中,以同类的墨色或者是稍有变化的墨色穿插其间,使两向笔势有一个过渡。

· 空收是点到为止,笔势不做强化的锋颖变化。笔势之间只有做到空收,才能具备灵动的锋颖变化。

· 勾勒的法则中笔势之间是有撞有让,撞处密不透风,让处其笔势更为鲜活。

· 峰峦的构造,上部的合则是聚,中拓是两翼笔势是向内合而收,根端是收势。

· 笔意、物象之意、内在的意象三意相合才能使其活脱。

· 一笔起、二笔立、三笔破、四笔聚、五笔活。

· 笔势之间其鲜活的一个基本的本意是灵活。灵活,灵则是灵性,活则是鲜活。灵性是笔本身的灵性以及万物生长的灵性。

· 内心的鲜活和灵性,活则是鲜活而不是与之相对的是鲜活的,笔势是鲜活的,是波动的,是跌宕起伏的,是节节生发的。

· 宾主朝揖就是主山引领众山朝揖,北辰众星拱之。

· 勒笔的锋颖的动态,偏向是涩涩而行,锐笔横卧,惹惹而取。

· 峰的龙脉走势亦是自前向後推进呈S线生发。即左右两翼亦是意象升腾,顶端亦是耸拔。

· 以虚为实,以实为虚,虚实相间,这是脉络在其生发的过程当中,笔势之间是虚实相间的笔势状态。

· 要取的是意象,不要局限在单方面的词汇语言当中。每一个词汇语言背后,都有其无限广阔的意象空间。

0节课
正序
暂无目录
小编正在努力制作中哦
暂无评论
快来写下你的评论吧
友情链接: